首页
导航
物链芯应用CATEGORY NAME
智慧城市
智能制造
能源物流
文教医疗
建筑家居
智慧农业
零售消费
国防军工
金融数资
信息网链
人居康养
应用合作

抗疫几个月:硝烟即将散去,转身离开之时留下几点思考

最后更新:2020-02-27 14:00:38 浏览:1653次

抗疫几个月:硝烟即将散去,转身离开之时留下几点思考

原创 丁虹教授 虹说健康 前天

 

 社会需要逆行者

 
 
春江水暖鸭先知。新冠疫情开始后,我先后新增加了4个肺炎讨论群,可以明显的感知到,2月初入群的病友,属于第一代、第二代新冠病毒的感染者,病情凶险,症状危重,但目前均在康复中,有些已解除隔离康复回家,有些在安静的等待最后的通知,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生死铰缠的恐惧了。从2月15日最后一个新建的肺炎群入群病友看,大多数属于第4代新冠病毒感染者了,此时的病毒毒力已在减弱,基本已经没有典型的发热、咳嗽、腹泻等症状,甚至很多人完全没有症状,对这类患者,我没有再建议使用甘草酸二铵来对抗炎症瀑布,因为,炎症反应并不重了,只是建议患者采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支持疗法,等待机体自我修复。所以,这场恶战终于快结束了。

 

仅以此文感谢广大病友为生命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,我们一起度过了30多个忐忑不安的日子,终于越来越多的朋友向我反馈说:“丁老师,我好了,太不容易了”!“太不容易了”是很多病友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。很多病友还会主动告诉我:“丁老师,今天是我的生日”。只有劫后余生的人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“生日”的可贵与厚重。

 

只有当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时,黎明才会到来。此时已经没有病友半夜打电话给我了,因为,他们已经不用再担心,闭上眼睛睡着后,看不到第二天的黎明。

 

硝烟即将散去,是时候我该转身离开,开始新的研究了。留下几点思考,希望社会在应对新的疫情时,更加从容淡定、科学有序。

 

 

构建社区网格化医疗健康咨询平台

 
 
 

避免无医学价值的盲目就医

 

 

 

疫情开始以来,我通过网络对千余名患者进行了心理安慰和医药咨询,全程跟踪了很多患者的发病进展,并根据不同个体及疾病程度,给予精准护理方案的建议,一方面解决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,一方面成功截流了很多没有必要去医院就医的人群,避免了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,同时对危重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病情密集跟踪,这些患者目前都恢复良好。

 

我一个人,相当于守护了一座“雷神山”,可见网络医学健康咨询平台的“高效性和实效性”。

 

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完善的“社区网格化医疗健康咨询平台”,那么疫情刚开始的时候,民众就有地方咨询,并理性的选择是否要去医院就诊。就不会出现疫情刚开始阶段,恐慌性聚集到医院就诊的情况,有些医院很小的就诊区,拥挤了上万民众,有些人从早上排队,晚上还无法看到病,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医院交叉感染。我收集到不少案例,很多民众刚开始并非病毒性肺炎,而是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遭遇病毒感染,使得这次疫情感染人数急剧增加。

 

如果我们有完善的“社区网格化医疗健康咨询平台”,在1月23日封城开始,限制小区居民的自由出入,以社区为单位,通过网上咨询,筛选出可能的疑似病例,并预约好就诊时间,就不会出现人群大规模聚集,导致新冠病毒有了第二代、第三代感染者,疫情也不会拖延如此长久。

 

事实证明,这样的网络咨询,是社会资源浪费最小,效率最高的一种模式。我们很多患者,可能花费不到200元的药费及最少的去医院次数,获得了康复。

 

 

 

 

重视合理用药

 
 
 

是保障民众健康权益和医保控费的关键

 

 

 

国家为了降低民众的医疗支出,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,包括4+7带量采购等,主要目的是降低药价,挤压药品利润空间,遏制医药腐败。但为什么一系列改革后,药品生产企业利润没了,民众依旧没有感受的医疗支出在减少呢?因为,我们现在只抓了药品生产和销售环节,没有控制药品的使用环节,不合理用药,过度医疗,抵消了降药价所带来的获益。一个本该几百元治好的疾病,结果花费了数千元甚至数万元。重要的是过度医疗给民众的健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,药物都有副作用,有些副作用可带给患者终身残疾、甚至生命的威胁。

 

此次疫情中,看到一些住院患者发给我的用药单,真的触目惊心,有些没有明显病症或病症不重的患者,一天用药多达10余种,包括:注射用更昔洛韦(抗病毒)、莫西沙星(抗菌)、氨溴索(抑制痰液)、泮托拉唑(抑制胃酸)、葡萄糖、氯化钠、丙种球蛋白、甲强龙(激素);口服:奥司他韦、阿比朵尔、连花清瘟、拜复乐、中药合剂等等。国家专家组成员胡必杰教授近期指出,上面很多药不推荐使用,因为,无效且副作用大。

 

 

中国医疗另一大陋习是:住院必须输液!大量输液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,还会因循环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。此外,输液中,肉眼不可见的微粒,也是导致目前肺结节高发的原因之一。

 

“能口服不肌注、能肌注不静滴”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,在许多发达国家,输液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“最后方式”。然而在国内,输液室成为医院最忙碌的地方之一,大医院的输液室更是常常人满为患。输液,输掉的是国人的健康!

 

 

如果我们能合理用药,根除惯性的医疗陋习,这次疫情并没有那么忙。也不需要全国如此庞大的医护队伍的支持。一个根本不需要输液的患者,每天吊5-8瓶水,这需要多少护士的忙碌,而这种忙碌并没有真正的价值。这次疫情中,很多案例表明,没输液的患者,病程短,恢复快。

 

我所面对的病友,大多都是居家自救的患者,其中很多危重患者,持续高烧39度,呼吸困难,他们没有输液,但他们恢复的很迅速。

 

下面是我们群里的患者自己总结的经验:以我和另外2个朋友这次治这个病的经历,我建议大家在吃甘草酸二铵和VC时,停所有治疗这个病的其他药,效果更好。

 

说明治疗疾病药物越少越精准,效果越好。一个病用一堆药去治疗,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。敬畏生命,必须提倡合理用药。

 

 

 

 

科学研究需要安静的逆行者

 
 
 

 

 

 

灾难面前,需要很多的逆行者。火灾中的消防员、瘟疫中的医护工作者……

 

但是“人定胜天”这种底气,不是勇敢就可以的,它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。如果2003年非典后,我们的科学家能安安静静,踏踏实实的做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,这次新冠病毒疫情,不至于在临床用药方案上,如此的慌乱,如此的不知所措。

 

看了一篇“臭不可闻的中国学术江湖”的文章,深有感触,在当今“唯论文、唯项目”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下,已经没有多少科学家可以安静的呆在实验室好好做研究。

 

每年要花好几个月写项目标书,写标书思考的不是科学问题,而是如何满足套路,符合评审人的爱好,这不是学术研究,而是电影剧本的创作;项目申请下来,大家思考的不是做研究,探索科学真相,而是如何发论文,符合杂志编辑的要求,有些学术牛人,一年发40多篇论文,这样的人究竟是学术英雄还是学术流氓?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,这些学术牛人,每年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,发表的论文还能获得奖励,一篇论文,多的数十万,少的2-3万,每年写论文就能发大财,这些人头顶无数光环,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,但在疫情面前,他们除了“将白纸变成废纸的论文”,什么也拿不出来。

 

一个临床医生,做1000台手术,抵不上发一篇论文,这样的评价体系,导致中国科研“假、大、空”,虚伪的科研,到真正的战场上,势必一败涂地。

 

非典到新冠,我们有17年的时间,我们的科学研究到底做了些什么?每年大量的科研经费真的给了真正做科研的研究者吗?事实是,有权有势、脸皮厚,肯花时间满世界开会(混脸熟)的那帮人,是最容易拿到科研经费的。

 

在科研评价体系无法变革的情况下,我们只能指望,科研工作者自身,勇敢的做一个科学界的逆行者,因为,社会在灾难面前,需要的是逆行者。

 

 

 

 

纪念2020年1月25日至2月25日

 
 
 

 

 

 

转身离开之际,回顾下这段惊心动魄的日子。1月23日之前,我已经处理完一年的实验数据,包括:衰老的发生机制;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;湿疹的干预研究;肿瘤发生学;老年痴呆的代谢改变;等等。以前春节我都要留下来照顾实验动物,难得一个春节,没有实验安排,本想用7天的时间,开车全国乱转转,始料未及的疫情,让中国民众不得不正视这突如其来的战役。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知之甚少,使大批患者散落于医院之外,恐惧不安,无处求助。经过48小时的犹豫后,1月25日,我决定一线加入救助,开始了历时一个月短兵相接的正面作战。1月25日至2月4日之间,近千名患者出现在我面前,此时火神山、雷神山还在建造中,替国家先守住这两座山。连同此后的20天,几乎没有时间睡觉、喝水,无论多疲惫,哪怕笑容要从牙缝挤出,也必须将最轻快的语音留给患者,因为,那是他们恐惧中的安慰和活下去的信心。其间我公开了自己十余年的研究成果,用于救治患者,但重重阻力和质疑,让疲惫又多了伤痕累累,幸好广大患者朋友,用他们最本能、最质朴的判断力,力挺了“防御型鸡尾酒疗法”,我们一起携手度过了最彷徨的20天。到了2月15日,那些新冠第一、第二代中、重症感染者,都已经成功走出黑暗,或康复或正在康复中。第三代、第四代新冠感染者,由于毒力较低,症状均很轻微,再也无需高密度医学干预了,时间成为了最有效的治愈手段。

 

2月25日起,仍然有很多世界难治性疾病等待我们去研究:炎症性肠病、间质性肺炎、顽固性湿疹、糖尿病等等。

 

湿疹,一些溃烂的创口、沾满血渍的衣服和床单,又一次次呈现在我面前,不可抹去。也许我无法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,但至少要去试试。

 

新冠的战场已经不需要我了,是时候转身离开,开启新的逆行旅程。社会需要逆行者。

 

 

 

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;

我轻轻地招手,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
悄悄的我走了,正如我悄悄的来;

我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

 

 

 

 

1月23日种下的猕猴桃发芽了,生命的礼赞,无忧的叶片!

 

 

END

 

 

 

 

文字 /  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

排版 /  咩挤

封面 / https://dribbble.com

 

用不懈的探索

向生命致敬

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

 

丁虹教授

赞赏二维码喜欢作者

448 人喜欢 

阅读 6.3万

写下你的留言

精选留言

下一篇央链游戏CEO易珩珩出席链改区块链中国方案杭州论坛
上一篇案例应用专题 | 宇链科技区块链“出入通”广泛应用防疫社区治理
关于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内部办公 | 联系方式
扫一扫关注我们
随时了解我们的动态
COPYRIGHT© tcc2017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